循環水泵是循環水係統中主要的水泵之一,下麵講解循環水泵汽蝕的原因及防範措施。
循環水泵汽蝕原因
盡管循環泵在製造和安裝以及運行過程中采取各種方法來避免循環水泵汽蝕的發生,但是實際運行過程中因為一些原因導致水泵的運行條件和設計工況之間出現偏差,不同程度的汽蝕依舊會發生。循環水係統的使用的是中開泵,循環水泵吸入口形式會有不同的差異。
運行時每個冷水塔的水池液位穩定在高液位變化不是很大,冷卻塔入口處設置了過濾網,進出阻力較大。盡管循環水泵在設計安裝過程中考慮了吸上真空高度等問題,實際運行工況下循環水泵吸入口阻力大、吸入空氣是導致葉輪汽蝕的主要原因。
每年在對新老係統大修過程中打開循環水泵泵殼查看葉輪時發現會有不同程度的汽蝕情況。循環水泵軸端密封適用的是浸油石墨填料軟密封,引入少量的循環水起到隔離、冷卻和潤滑的作用,水泵正常運行中允許少量的密封水泄露,不可以高出20滴/分鍾~25滴/分鍾。循環水泵大修完運行一段時間後軸封處會有水呈線狀漏出,在倒泵停運後漏水量會明顯變大,這就說明軸封處存在漏氣情況。
循環水泵采用傳統的填料密封,填料對泵軸套的磨損比較明顯,隨著運行時間的增長軸套和填料之間的徑向間隙也會不斷增大,假如沒有立即緊固填料,會導致密封效果變差,空氣在大氣壓作用下從泵軸進入葉輪進口低壓區,隨著水流進入循環泵的高壓區,葉輪受到衝擊後會導致過流部件出現剝蝕和腐蝕破壞,這些都是導致循環水泵葉輪和泵殼氣蝕的原因。
循環水泵汽蝕防範措施
通常情況下消除離心泵汽蝕的原因有將水池水位提高、泵進口管路阻力損失降低、泵的流量調整、使用抗氣蝕的材料、離心泵泵送的抗氣蝕能力提高等。
因工藝運行條件的限製,循環水水池液位基本控製在85%~90%左右,循環泵的流量與進口管路沒有辦法做到調整,對於目前狀況下的循環泵避免或者減緩葉輪的汽蝕措施主要是大修時使用表麵特別處理技術,對無法修複的腐蝕比較嚴重的葉輪使用更換葉輪的方法。
葉輪更換時可以在葉輪上選擇主要的考慮的抗汽蝕因素:

循環水泵汽蝕原因及防範措施
1.葉輪葉片進口的厚度應該適量減少,把葉片進口修圓,保證葉片接近流線型,可以減少繞流葉片頂部的加速與降壓。
2.選用具有高強度、高韌性和高硬度的操作來製作葉輪,材料化學性越好抵抗汽蝕與剝蝕的性能就會越強。比如磷青銅、硬質合金等材料,這些都要比普通鑄鐵的抗氣蝕能力要大的多。
3.葉輪材料的組織均勻。對於汽蝕情況較輕的葉輪修補時,主要是使用葉輪表麵塗抹保護層的措施來提高葉輪的抗汽蝕能力。表麵保護材料有金屬和非金屬兩種,金屬表麵不好吃采用的是焊條堆焊、線材噴塗與合金粉末噴塗。
4.葉輪葉片進口部分的表麵光潔度進行提高,阻力損失可以減少。
對於循環水泵容易發生汽蝕的部位經過檢修後采取的措施如下:
1.對於腐蝕穿孔的泵殼,可以先用鑄鐵焊條焊成一個骨架固定在擋水板處,接著用表麵特別處理技術對坑洞進行修補技術,等到幹燥後再塗抹幾次。
2.把循環水泵解體後再把上泵殼拉到防腐車間進行打砂噴漆處理,對於不方便拆卸的泵殼下麵部分,使用徹底除鏽後用砂輪打磨幹淨,可以提高過流表麵的光潔度,再用表麵特別處理技術塗抹內表麵幾次,這樣可以提高泵殼抗衝蝕與抗化學腐蝕的能力,可以延緩循環水泵受到汽蝕作用而造成的性能突然下降的影響。
3.針對葉輪存在麵積較大的腐蝕孔洞可以使用直接更換葉輪的方法,葉輪材料使用鑄鐵成本價格也不高,直接更換比修補更能達到預期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新的葉輪直徑與重量應該和舊的葉輪保持一致,應該再進行靜平衡試驗,防止運行中循環泵振動大或者驅動電機超電流的情況。
4.針對腐蝕不算嚴重的葉輪可以進行打砂噴塗後再塗抹環氧樹脂的方法。
5.循環水泵運行時對漏水較多的軸封填料,需要及時聯係維修人員把填料壓蓋進行預緊,防止空氣從軸封處漏到循環泵吸入口。
使用以上防範措施後從近兩年的大修情況來看,循環水泵葉輪的汽蝕有了明顯的改觀,葉輪腐蝕的麵積減輕不少,基本上沒有出現腐蝕產控的情況。從運行情況來看吸入口的汽蝕比較輕出口端基本上沒有腐蝕。
循環水泵在大修中對葉輪或者泵殼汽蝕的地方進行了修補後,循環泵的出口流量總體上比檢修前有了明顯提高,電機的電流值也明顯有所下降。
循環水泵葉輪和泵殼發生汽蝕,是循環水係統運行時出現的常見問題之一。輕微的汽蝕盡管對工藝運行沒有造成較大的影響,但是危害還是不能忽視的。導致循環水泵汽蝕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這些因素造成汽蝕的情況也有所不同。
在經過每次大修後應該認真了解工藝運行情況,對於出現汽蝕的葉輪與泵殼進行分析與修補,使用表麵特殊處理技術可以提高循環泵的抗汽蝕能力,可以保證循環泵長時間運行時的流量與壓力穩定。整體更換新的葉輪時,在確保工藝運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選用抗氣蝕能力強的材料製造葉輪,進而達到提高葉輪抗汽蝕的能力,可以防止與減少循環水泵在運行時葉輪出現汽蝕現象,進而提高水泵運行的可靠性。
循環水泵汽蝕原因及防範措施由循環泵廠家總結。推薦閱讀:離心泵汽蝕原因分析。